第206節

-

餘思雅點頭:“差不多吧,咱們集團的車子還是太少了,估計忙不過來,到時候花錢找運輸公司幫忙吧,走了,先回去通知施廠長這件事。”

回到省大斜對麵的門市部,餘思雅就立即給施立平打了個電話過去:“施廠長,好訊息,省第二養豬場這邊已經談妥了。他們聞書記非常痛快,直接要了71.5噸飼料,你清點一下,跟運輸公司聯係,明後天將飼料運到省城來,再安排一個技術人員過來。”

施立平聽到這個訊息真是痛並快樂著:“餘總,昨天縣養豬場又要了一批飼料,咱們的庫存隻有二十多噸了!”誰知道省第二養豬場竟然一下子要這麽大的量。

“不夠啊?那趕緊開機器生產。”餘思雅冇太在意。

施立平苦惱地說:“恐怕還要等等,魚米分不夠了,還得去拉回來。”

得,這又得拖兩天,餘思雅頭一次體會到生意來了卻交不上貨的苦惱,她揉了揉眉心說:“那就趕緊去拉,得儘快將貨趕出來,這是咱們跟省城第二養豬場的首次合作,可不能失信於人!”

第130章

飼料廠相對於食品和衣服,毛利潤要低得多。雖然攤子鋪得並不小,員工也因為兩次擴招達到了三百多人,但飼料廠其實一直處於虧損邊緣。

如今有了這筆新訂單,加上辰山縣養鴨基地在不斷擴大規模,對飼料的需要量一直在增加,飼料廠總算步上了正規,勉強能盈利了。

飼料廠這纔算真正步上了正軌,餘思雅也能鬆一口氣了。

可冇輕鬆幾天,餘思雅就在廣播裏聽到了一則新聞。

1979年5月,國務院宣佈首鋼、上海柴油機廠、天津自行車廠等八家大型國企率先進行改革。

在此之前,國企大到一台機床,小到一顆螺絲釘都要按照計劃生產,企業嚴重缺乏自主性,這個年代國企是屬於政府機關的附屬和一部分。但這次改革明確了兩點,一是給企業一定的利潤比例分成,就像餘思雅上次給梅書記建議的那樣,給各公社養殖場一定的利潤自由支配。二是給企業一定的自主經營權,這八家企業的生產、購銷、資金利用、人員任免、招工等將不受計劃委員會和當地政府管轄,由企業自主經營!打破了傳統的吃大鍋飯模式。

這是國企改革的第一次嚐試。

餘思雅聽到這個訊息是既歡喜又緊張。歡喜的是國企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將給國企注入新的活力,提高生產力,生產力提高了才能豐富有大家的物質生活水平

緊張的是,絕不會僅僅隻有這八家國企開始改革,這隻是一次嚐試,相信很快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國企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以後國企,還有即將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的私企,有雄厚資金和技術做支援的外企都將在這片神州大地上大放異彩,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跨國大財團就不提了,光是這次參與改革的首鋼就足足有二十萬員工,這樣的巨無霸大企業對他們清河鴨這種根基弱的集體企業,輕輕鬆鬆就能碾壓。

好在雙方目前不在一條賽道上,不用太過焦慮,但料想不久的將來,食品、服裝、飼料這三條賽道上都會有越來越多實力強勁的玩家進入。

他們清河鴨在辰山縣還算有點牌麵,到了省城也算勉勉強強過得去,但真論規模和競爭力還遠遠不夠。在全省的名氣很多都是省報、電台、電視台的正麵報道所帶來的,實際上他們的產能和銷量還遠遠夠不上一個大企業的標準。簡單來說,就是名氣大於單位本身的實力。

雖然目前清河鴨有兩千多人了,可劃分到三個廠子和一家養殖場,單獨算下來,也就食品加工廠的職工勉強過千,飼料廠和服裝廠都隻有幾百人,名副其實的小廠子。

這條新聞報道激起了餘思雅內心深處的危機感,他們清河鴨這點先發優勢還遠遠不夠。

目前飼料廠已經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接下來就隻等幾個月後,農業廳的領導和黎市長那邊看到了切切實實的效果再大力推廣。她目前也不宜做太多,當務之急是要將服裝廠的規模和毛利潤提起來。

食品廠受製於飼養鴨子的數目,而且保質期有限,短期內冇法大規模提高產能和銷量。隻有服裝廠需求最廣,一旦有訂單就能馬上購進材料擴大生產,迅速占領市場,保持先發優勢。

餘思雅當即聯係了丁舜,通知他週末有空到省大門市部這邊,餘思雅想跟他好好聊聊。

週日這天上午,丁舜一大早就過來了。

但他冇想到餘思雅比他還早,已經在辦公室裏等著了。

“坐。”餘思雅指了指桌子對麵的椅子,“丁廠長,今天叫你過來,是想瞭解一下服裝廠的情況。”

丁舜坐下,笑嗬嗬地說:“好的,餘總,你想瞭解哪方麵的情況?”

餘思雅輕輕頷首說:“說說員工數量,每天的產能,還有庫存吧。”

丁舜拿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我有些數據記錄在了本子上,有時候要看下數據。”

餘思雅含笑點頭表示理解。

丁舜掃了一眼本子上的數據,說道:“餘總,目前咱們服裝廠總計有543名職工,其中管理人員8人,設計師7人,老師傅……每天產能在1200-1400套服裝之間,庫存目前有各種款式的衣服、褲子加起來約兩萬多件。”

餘思雅在腦子裏計算了一下這筆數字,不禁皺起了眉頭:“五百多名員工,就算扣除掉管理人員、後勤人員和設計師,也有五百人出頭,產能不到一千五百件,也就是說一天人均生產衣服不到三件。這個效率太低了。”

又不是羽絨服那麽麻煩,而且一件幾十塊,利潤比較高。夏天到了,很多是短袖短褲、襯衣、裙子,相對來說做工要簡單得多,價格也便宜,就幾塊錢一件,這個量也就勉勉強強能維持服裝廠的經營。

丁舜苦笑了一下說:“餘總,我們還安排了一百多名職工去處理鴨絨。餘下的纔是生產衣服,主要是……現在兩個門市部的銷量隻有這麽多,我們也不敢生產太多的衣服,怕賣不完。”

原來癥結出現在這裏。餘思雅點頭,又問:“上個月,兩個門市部總共拿了多少貨?”

丁舜翻了翻本子:“一共拿了一萬四千套服裝,其中有五千套是春裝,九千套是夏裝。”

聽起來不少,對兩個門市部來說,這個銷售業績也不錯了。但兩個門市部遠遠冇法消化這麽大服裝廠的產量。而且這還是最近他們清河鴨名氣很響,上了幾次省報和電視台,帶來了不小的帶動效果,不然估計銷量還要低一些。

果然,隻靠自己開直營門店來消化產量是遠遠不行的。兩個店根本冇法消化一個五百多人服裝廠的產量,更何況餘思雅的目標還遠不止於此。

至於不斷地開門市部,餘思雅想了一下就拒絕了。開這麽多門市部需要人管理,現在人才千金難求,要找到合適的管理人員並不是那麽容易的,太費神了。而且現在交通、通訊極其不發達,將門市部開到其他省市隱患很多,最麻煩的是監管問題,因為距離原因總公司冇法隨時瞭解到外地門市部的經營狀況,要是遇到動了歪心思的,做假賬甚至是攜款逃跑都不是什麽稀罕的事。

八、九十年代,某些廠子或單位會計、管理人員攜款逃跑可不是什麽新鮮事。缺乏有效的監管,很容易出問題。

這招行不通,那得走另一條路,暫時跟百貨公司和各供銷社合作。等以後民營經濟進一步開放,這個問題就不愁了。

餘思雅心裏已經有了些想法。

她對丁舜說:“銷售的事你不用操心,你就管一件事,將產能提上來,同時質量一定不能出問題。咱們這生產效率太低了,你回去就重新部署,產量至少得翻倍,甚至更多,不要怕賣不出去,有我兜著,大家敞開了生產,越多越好。”

丁舜眼睛一亮,有些不確定地說:“餘總,那咱們放開手乾了?”

餘思雅好笑地看著他:“擔心什麽,天塌下來還有我頂著呢!”

“有你這句話我就放心了,餘總,我這就回去製定新的生產目標,一定會加快生產的!”丁舜雄心勃勃地說。

餘思雅含笑點頭:“成,你去忙吧,過幾天有了好訊息我通知你。”

等丁舜走後,餘思雅下樓去了服裝門市部花錢買了六套衣服,兩套男裝,四套女裝,分別給家裏的三個孩子買的。

一下子買六套衣服,那可是大主顧了,加上餘思雅的身份擺在這裏,售貨員連忙通知了張劍英。

張劍英笑眯眯地過來:“餘總,你親自來買衣服啊,我幫你包起來,你一次性買這麽多,有折扣。”

門市部什麽折扣,餘思雅不清楚嗎?張劍英這是想討好她,她不缺這幾塊錢,更不想自己帶頭壞了規矩,於是笑眯眯地問道:“哦,打幾折?”

張劍英笑容滿麵的說:“打五折吧。”

要她說啊,餘總就是直接拿衣服都冇關係,畢竟誰不知道餘總是他們清河鴨的靈魂人物,這個廠子都是她建立起來的,付出這麽多,拿幾件衣服也是應該的。

“你們也打五折嗎?”餘思雅似笑非笑地看著她。

張劍英摸了一下鼻子,連忙搖頭:“當然不是,咱們售貨員購買打九折優惠,這是員工價。”

餘思雅從包裏掏出錢:“九折是員工價,我也是員工,按九折算,剛纔的話不要提了。張劍英同誌,你做事機靈圓滑,但有時候機靈過頭了,咱們清河鴨冇有誰能搞特殊化,包括我在內。這次就算了,下次別這樣了,不然被我查到,你就走吧!”

張劍英渾身打了個激靈,臉色驀地一白:“餘總,對不起,我錯了……”

餘思雅抬手製止了她:“結賬吧,不用說對不起,我不管你以前是什麽習慣,但到了咱們清河鴨就要遵守單位的紀律,大家一視同仁,該給的獎勵和回報,年終獎的時候我會堂堂正正地發給大家,包括我自己。第一次就算了,回去抄五份廠子裏的紀律條款交給林紅旗同誌。”

張劍英連忙應是:“好的。”

同時鬆了口氣,餘總懲罰了她,這件事也就過了。她再不敢說,趕緊給餘思雅算好賬,找了錢。

餘思雅拎著衣服回到家,兩個女孩子還在做作業,臨近高考,學業越來越緊張,她們最近也特別刻苦,經常挑燈夜戰,兩個人都瘦了一圈,下巴都尖了。不過因為鄉下的教育水平要比城裏差很多,兩個孩子在班上的成績並不是很出色,處於中等略偏上的水平。

見餘思雅回來,沈紅英立即放下手上的筆說:“嫂子,中午你想吃什麽?我去買菜。”

餘思雅搖頭拒絕了她:“不用,你和香香安心複習吧,等建東回來,咱們去國營飯店打飯回家。這是給你們買的衣服,下午換上,一起去逛百貨公司。”

沈紅英接過衣服,咋舌:“嫂子,你買了這麽多件啊,給建東買就行了,我們不缺衣服穿,這太浪費了。”

“浪費什麽?穿了就不浪費,一會兒打扮得漂漂亮亮地跟嫂子去逛街,你們這就是幫嫂子的忙。”餘思雅笑著說,“行了,去做題吧,建東回來我叫你們。”

今天約好了要去百貨公司買相機,沈建東忙到中午就回來了,餘思雅連忙把衣服遞給他,讓他也去換上。

過了一會兒,三姐弟都換上了新衣服出來。

兩個姑孃的是的確良波點長裙,一件白色,一件藍色。兩個女孩子一直在上學,冇怎麽曬太陽,加上又是18歲這樣最美好的年華,皮膚白皙緊緻,穿上新裙子,青春亮麗,充滿了朝氣。

餘香香有點羞澀,抓著裙子問:“紅英,這樣行嗎?”

沈紅英猛點頭:“行,好看。嫂子,你怎麽不買一條,咱們三個人穿一樣款式的裙子啊,你皮膚白,穿什麽都好看。”

餘思雅笑著說:“我就不用了,我年齡大了,穿這個不合適。”而且雖然的確良是如今最流行的款式,價格比棉布還貴,但餘思雅不大喜歡,因為的確良透氣性比較差,保暖性也不行。

餘香香不服氣:“哪有,姐姐你才22歲呢,就比咱們大一點。”

沈紅英也猛點頭,兩人都覺得餘思雅挺年輕的,穿裙子一定好看。

餘思雅笑了笑說:“我下午還要找人談事情呢,穿著裙子不合適。”

她本來就比較年輕,在職場上給人一種不是那麽可靠信任的感覺,要是再往嫩了打扮,出去談事情就更不方便了。

沈建東闖蕩了社會兩年了,比兩個姐姐思想上更成熟一些:“嫂子心裏有數呢,你們就別說了,看看我這衣服怎麽樣?好不好看?”

他穿的一件白色的短袖襯衣,下身是一條藍色的褲子,尺碼剛剛好,但少年人還在抽條,比較瘦,穿在身上顯得有點大了,不過倒是弱化了他平時那種上躥下跳坐不住的毛孩子感覺,一下子變得斯文了許多。

沈紅英也有這個感覺:“建東要是再拿本書,戴副眼鏡,就跟咱們學校裏那些認真讀書的男同學一個樣了。”

沈建東撇嘴:“我纔不要做書呆子呢,走了,去吃飯了,我都快餓死了。”

他一開口就破壞了先前那種好學生的氣質。

餘思雅搖搖頭說:“走吧。”

一家四口先去吃了飯,然後去第二百貨公司買相機。

這會兒相機也是奢侈品,一台最普通的黑白相機都要一百來塊錢,還需要票,其他貴的牌子就更不說了,不少人一年的工資也就夠買一個相機。

好在餘思雅他們現在不缺錢和票。是沈建東用,餘思雅充分尊重他個人的喜好:“建東,你看看,喜歡哪一個?”

沈建東兜裏有錢,也不在乎價格,專門選自己喜歡的。他一台一台地看過去。

售貨員認出了餘思雅,非常客氣,一一給沈建東介紹各種相機。

最後沈建東挑選了一款海鷗相機,花了兩百多塊,另外又買了三卷膠捲,差不多三十塊又去了。這會兒照相的成本著實不低。

買了相機後,沈建東愛不釋手,小心翼翼地拿在手裏,翻來覆去地看著,美滋滋的。

餘思雅說:“你回去慢慢擺弄,也可以揣包煙去請照相館的老師傅幫忙教教你。相機先收起來,咱們還有其他事,免得磕壞了。”

沈建東連忙將相機收了起來。他本來以為餘思雅會帶他們去買副食品,結果餘思雅把他們帶到了賣衣服的地方。

“嫂子,咱們不是有新衣服穿了嗎?還逛這裏乾什麽?”沈建東不解地嘟囔道。

餘思雅笑了笑:“我看看。”

這會兒衣服款式不多,餘思雅抬頭仔細打量櫃檯裏的每件衣服,偶爾還讓售貨員拿出來給她看看。

衣服還冇看完,孟蘭就從樓上來了:“餘總,今天什麽風把你刮到我這兒來了?”

餘思雅笑了笑說:“我看看你們的衣服。”

孟蘭笑了,一扭頭就看到三個青春少女少年身上嶄新的衣服和明顯的清河鴨標誌:“你們不都賣衣服的嗎?這有什麽好看的?”

-